美中时报0992期     2023年12月26日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9周年 直接受益人口超1.76亿

来源:美中时报 版次:美中时报0992期 作者:时和昌 时间:2023年12月26日

        北京市民黄卓在自来水管里接了满滿一壶水,烧开后就直接喝起来了。她笑着说:几年了,我们喝的都是南水北调的水,甜丝丝的!





        南水北调的水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让沿途的老百姓喝上了甘甜的水,这是中国 “南水北调工程”的一项战略性工程,经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勘测、规划和研究,在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这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中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中线工程渠首在南阳


        南阳是中线工程干线最长、移民最多、工程量最大、环保任务最重的省辖市。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一一丹江口水库横跨豫鄂两省,南阳境内汇水区面积6362平方公里,涉及4县(市)的38个乡镇;其中水源保护区面积1596平方公里……调往北方的丹江水95%以上取自南阳。


        为了保证一渠清水到达北京,当地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全力以赴保水质、促发展、惠民生,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美丽富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截止到今天: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9周年。从水利部了解到,截至目前,该工程累计调水超67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4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76亿人,综合效益显著,充分发挥水安全保障支撑作用。


        这个综合水利工程在汛期、冰期、重大活动等特殊重要时期安全输水,经受了极寒天气、郑州“7·20”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并有效应对今年“23·7”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通水以来,中线供水水质一直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东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


        南水北调水已由规划的辅助水源成为受水区的主力水源,北京城区7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北调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东线一期工程构建了山东省“T”字型骨干水网,东线北延工程将东线一期工程供水范围扩展至河北、天津,助力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构建,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不断优化和完善。


        水质优良、供水保障率高,南水北调已成为沿线城乡供水的生命线。    


        2023年7月,中线一期工程实施通水以来第4次加大流量输水,缓解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干旱不利局面,保障工程沿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受水区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


        中线工程建设大气磅礴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数十万名建设者怀揣报国理想,拉开了志建南水北调的磅礴大幕。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通水9年来,中线工程已累计调水超60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通水9年来,中线工程综合效益远超预期,沿线已经初步构建起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骨干水网,编织出从南到北、从城市辐射乡村的供水网络,有力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力保障了受水区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有力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成为“解渴”北方不可缺少的供水大动脉。


        在北京,南水北调水除了用于自来水厂供水,还向密云、怀柔等本地大中型水库及水源地存蓄补水,促进了水源涵养,在推动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天津,逐步形成一个以南水北调水、引滦输水工程为骨架的“十字型”水网,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武清区等实现了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在河北,中线工程总干渠与邢清干渠、石津干渠、保沧干渠、天津干渠和廊涿干渠等配套工程相连,形成了一个梳子状的水网,高氟、高盐、缺水的局面得以改变,为受水区提供了稳定优质的新水源。


        在河南,中线工程总干渠与配套工程形成了南北一纵线、东西多横线的供水水网,形状像一个鱼骨架,供水覆盖14个省辖市,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告别饮用黄河水的历史。


        中线工程通过瀑河、北易水等退水闸向白洋淀及上游河流实施生态补水超过9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始终保持在7米左右,水质从劣Ⅴ类全面提升至Ⅲ类,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极大地提升了雄安新区的活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优质水资源保障。


        中线公司保驾护航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线公司)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把防范化解各类重大安全风险作为最重大的政治责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全线通水以来,成功经受住了郑州“7·20”特大暴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和冰期输水极端天气的“大考”。


        公司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逐层压实拧紧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将安全生产要求贯穿到各项工作全过程。突出抓好责任制落实、问题整改和隐患整治、“四预”措施落实、重点部位巡查驻守等,超前部署汛期冰期输水工作。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倾力打造“智慧中线”,为供水保驾护航。


        中线工程是一项跨多流域、多省市的长距离特大型调水工程,工程线路长、控制节点多、技术要求高且沿线调蓄能力有限,如何实现千里之外精准精确调水是一道必答题。南水北调中线总调度中心是全线输水调度指挥中心,统筹运用闸站监控系统、日常调度系统、水量调度系统、水质监测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手段,科学调度数百孔闸门,协调配合控制水位和流量。各级调度机构24小时在岗值班,借助覆盖全线的12600多个摄像头,实时掌握工程运行状况,输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中线工程沿线设置了5个水质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构建起“监测、保护、防控、应急、科研”五位一体的水质保护体系。依托国家“十四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搭建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质预警预报业务化管理平台,水质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线通水以来,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水安全保障。



        (时和昌:美中时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