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时报0957期     2019年01月26日
抗日战争中中美合作的又一个生动故事

—— 评陈军的《东京大轰炸——1942年杜立特的故事》

来源:美中时报 版次:美中时报0957期 作者:陶文钊/文 时间:2019年01月26日

        作者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对于空战是内行。侨居美国后,又长期从事中美友好工作,与两国各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两国社会都有深切的了解,书中融入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这是本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我们抗日战争的正史中,关于1942年4月18日美杜立特(JimmyDoolittle)中校率领的由80人组成的突击队,驾驶16架B-25中型轰炸机空袭日本只有聊聊几行字。确实,与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史诗相比,此次空袭只是历史的一个短暂瞬间。但在太平洋战争中,此次空袭有其独特的意义:这是日本本土遭到的第一次空袭,日本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本土始终处于战争之外,不受战火的威胁,此次空袭改变了这一状况,美军突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大白天闯入日本领空,日军眼睁睁地看着美突击队投弹横扫,目送轰炸机群扬长而去,这在日本引起一片恐慌,对日本的嚣张气焰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打击,给了日本帝国第一个震撼;空袭发生时,日军在太平洋上仍然处在上升势头,作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的中途岛大海战是在47天之后才发生的,此次空袭可以说是中途岛海战的一个序幕,空袭成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大大鼓励了美军和盟国的民心士气;这是一次空军的自主作战,是一次打了就跑的骚扰性空袭,其实施模式——在美国“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完成空袭任务后来浙江衢州等地降落——是独一无二的,设想大胆独特,作战方案新奇精巧,实施过程坚毅勇敢。空袭的成功有赖中美双方的密切合作,空袭后在浙江降落的美军飞行员得到中国军民的救助,谱写了中美合作抗日的又一生动故事。


        陈军先生的《东京大轰炸——1942年杜立特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就是以这一事件为主题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的以下特点相当突出。


        第一,发掘了此次空袭的详细材料,把空袭从开始设计、组织到实施的全过程历史地再现出来。美军之所以要组织此次空袭,也是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攻势凶猛,连连得手;盟军方面节节败退,士气低落。美国总统罗斯福和最高军事领导人要以牙还牙,给日本本土带去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来振作盟国的士气;但又不能大动干戈,而要用相对较小的规模的袭击来实现这一目的。最后确定了这一作战方案,并选定由杜立特中校来执行这一任务。杜立特时年45岁,拥有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博士学位,既精通航空理论和机械,又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本人又是骁勇善战的飞行员。作为一次大战时的飞行员,杜立特当时已经“退居二线”(在壳牌石油公司负责研制新型100号燃油)。珍珠港事变后,他主动给老上司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将军写信,要求重返战斗部队。阿诺德知人善任,给了老部下一个“一生最重要的军事任务”。杜立特有两个月时间来准备这些任务,本书从选择执行任务的机型、选择搭载的舰艇、尤其是挑选飞行员、空袭的各项准备工作,一一详细道来。参加袭击的飞行员是从149名志愿者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知道任务高度机密而危险,但个个奋勇当先。在执行任务时又发生了突然情况:“大黄蜂”号尚未行驶到预定让轰炸机起飞的地方,已被日军发现,美轰炸机必须在离日本还有1300多公里的地方提前起飞,由于飞机燃料有限,这些轰炸机可能飞不到中国大陆,但美军飞行员没有一个人退缩。4月18日中午,东京刚刚结束了一场防空演习,美军轰炸机就到了。美军突击队比预定计划提前12小时袭击了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横须贺、神奈川等9个城市的多处军事目标,达到了预定的目的。笔者孤陋寡闻,但迄今尚未读到如此翔实记载此次空袭的作品。相关资料分散在美国诸多档案馆,作者多方搜寻,细致梳理,使这一空袭重现于抗日战争史的文库,为讲好抗日战争的故事作了贡献。


        第二,本书突出了中美两国军民的合作,生动讲述了这一方面的许多事例。空袭计划是高度保密的,连刚刚就任中缅印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也只是被告知有一批轰炸机要飞往中国,至于到底有多少飞机、从何处飞来、何时抵达、具体飞到何处,史迪威一概不知。计划对中方当然也是保密的。但美方要求中方在衢州、丽水、桂林等地修建五个机场,中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没有任何机械,完全靠着人力手工修建了机场。空袭之后,15架飞机在浙江沿海着陆,1架就近飞往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书中详细地讲述了杜立特及其战友在浙江沿海降陆,受到当地老百姓救助的生动情景。这些农民不懂英文,恐怕一辈子连高鼻子、蓝眼睛的美国人也难得见到,美军机组人员靠着比划与他们交流,当地农民知道他们是打日本的,在十分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向他们提供食物和衣服,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藏起来,转移出去。在日军的搜查中,他们宁可自己遭受殴打和折磨,也没有人告密。可以说,营救每一位飞行员都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第三,作者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对于空战是内行。侨居美国后,又长期从事中美友好工作,与两国各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两国社会都有深切的了解,书中融入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这是本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2005年,作者作为世界华人华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组委会秘书长,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布的场所组织举办“为了和平”大型晚会,有一百多位参加过二战的美军老兵和家属受邀参加盛会。在此次活动的筹备和进行过程中,作战与这些老兵有许多交流,听他们讲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兵们说:“我们不怕流血,我们怕被遗忘”。作者深受触动,也下决心把这段中美合作抗日的故事记录下来。现在,这个愿望总算实现了。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本书是一本故事集。作者采取了灵活的写作方法,把这些小故事写成独立成篇的文章,相互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可以分开来看,方便了读者阅读。全书文字生动、流畅,很好注意了真实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荣誉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