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闭幕后,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20多名华文媒体高层参加“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活动。
10月15日至17日,三天来,海外记者团先后走进芗城、龙文、漳浦、东山等地,参访了福建省海丝钟表博物馆,片仔黄博物馆、寡妇村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等,并参加了“关帝文化与漳台两岸融合发展研讨会”。作为随团的美中时报记者,对这次漳州行留下了五大印象。
印象之一:漳州是台胞的“第一庭院”
如果说福建是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那么漳州就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庭院”。我们参访的漳州三本肥料公司、漳浦台创园、台丰山生态园、天福茶博物院、大有集团等都是较早进入漳州的台资企业。数据表明,台湾现有2300万人口中,祖籍漳州的约占40%,至少有113姓近1000万台胞的根在漳州。据漳州宣传部提供的材料,目前台湾百大企业中有台塑、统一、长春、正新等13家在漳投资,全市累计批办台资项目3155个,合同台资168.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8亿美元,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两岸一家亲、漳台亲上亲”。漳州敞开“家门”、做大“家业”、呵护“家人”,正全力打造台湾同胞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印象之二:漳州具有浓郁的关帝文化
记者的老家周口市也有一个占地12590平方米、始建于康熙32年(1693年)的关帝庙,距离我少年时侯的家大概100米左右,小的时候与朋友在这里游玩,多次拓石碑上的碑文,回家临摹。据百度百科介绍,这里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号称“周口八景之冠”。但老家的关帝庙似乎还没有上升到城市文化层面,也没有漳州东山关帝庙的名气大。在这里,至今犹存着“共认关氏为宗,共奉关帝为祖;户户皆悬帝祖像,家家都是关帝庙”的独特风俗。记者在这里看到,东山关帝庙依山临海,气势巍然,规模与结构虽然无法与周口关帝庙相比,但影响深远,是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是关帝文化从中原走向台湾乃至世界的“码头”,在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印象之三:漳州有一位“最美奋斗者”谷文昌
当地流行一句名言:“ 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可见谷文昌在民众的地位与影响。参观谷文昌纪念馆,一边观看记载谷文昌业绩的图片与文物,我一边心里追问:作为一个县委书记,谷文昌为什么能在漳州人民心中树立那么崇高的丰碑?答案肯定很多,但有三条至关重要:第一,他志存高远,拥有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而奋斗的政治理想。为治理风沙,他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17日下午,参访团来到“百里木麻黄”海湾公园,几天来一直陪伴的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惠贞说,这些木麻黄都是当年谷书记带领群众载下的,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有效地阻挡了从海边吹来的风沙。“富美全靠木麻黄,幸福不忘谷文昌”一排红字在木麻黄树林里显得格外醒目。第二,他严于律己,不搞特权,公权绝不私用。他曾说:“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这句话在今天仍有警示意义。第三,他富有人性,敢于为民请命。参访团在寡妇村纪念馆看到一个非凡的案例。1949年6月,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前,突然包围了东山县铜钵村,掳走147名壮丁,铜钵村由此成为“寡妇村”,其家属被划定位“敌伪家属”,政治上遭受歧视。谷文昌得知后心情异常沉重,认为这些家属也是受害者。他向东山县委提议:“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国民党造灾,共产党救灾。”建议县委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最终使这些“敌伪家属”摘帽,改变为“兵灾家属”。
印象之四:漳州是剪纸艺术之乡。
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中华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唐宋以来非常活跃。据《漳浦县志》记载:“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今分布在漳州市漳浦县沿海一带。据了解,漳浦剪纸2010年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日中午,漳浦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卢淑蓉来到海外媒体参访团,进行现场表演,当场剪出“行走中国”四个大字,引起大家的高度称赞和浓厚兴趣。韩国中外通讯社副总编龙敏表示,愿意与漳浦合作,将漳浦剪纸艺术引入韩国,举办展览。她相信,这个展览肯定会受到韩国观众的欢迎。
印象之五:漳州是“田园都市、生态之城”
漳州是一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等称号。拥有蓝色的滨海资源,绿色的山川田野,金色的古韵风情,五彩的花海林海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几天来的走访,记者深深感到,漳州“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这一发展定位正在变为现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