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时报0973期     2019年10月29日
海权、陆权的博弈与转化

—— 大国兴衰的另类视角

来源:美中时报 版次:美中时报0973期 作者:历史学博士 杜语 时间:2019年10月29日

一、大国兴衰的视角


        对于大国兴衰的原因,历来是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也是历史学家、战略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等等的那些鸿篇巨著常常或者明确,或者隐含的主题。


        不过,切入主题的角度却是不同的。艾米·蔡在《大国兴衰录》一书中概括说:“修昔底德认为,民主思想是雅典陷落的原因。爱德华·吉本则认为基督教是罗马衰落的主要原因。近代,保罗·肯尼迪将大国的没落统统归咎于‘帝国思想的过度膨胀’。贾雷德·戴蒙德在《崩溃》一书中则将“环境破坏”作为罪魁祸首。”当然,蔡也给出了结论,就是:“虽然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历史上的每一个超级大国,那些虽有争议但确实几乎获取了全球霸权的国家——至少按当时的标准来看——在其兴起到鼎盛时期都表现出突出的多元化和融合特征。事实上,无论哪一个帝国,宽容性都是其获得世界霸权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同样令人惊讶的是,每一个帝国的衰落也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狭隘,仇外,强调所谓的种族,宗教或人种的‘纯化’”。


        的确,以上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精辟之处,但在本文看来,这些说法只是指出了大国兴衰的某些现象,而没有看到那些失败者也经常具有以上所描绘的特征,比如,就说宽容,不仅胜利的超级大国如此,很多失败的一般国家甚至大国超级大国也会经常如此的,但宽容对这些国家并没有什么帮助,或者帮助比较有限,并不能促成其成为超级大国。更何况,很多超级大国衰亡时并未放弃其宽容的政策,所以,大国兴衰的原因是多重的,可以把这个原因列成一个很长的单子。这正如基辛格在分析奥匈帝国时所说那那样:“直到十八世纪末,奥地利帝国仍是欧洲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即使到一七九五年,普鲁士爱国人士施泰因还认为奥地利帝国比普鲁士更团结兴旺。但如今随着俄国部队向西进军,首先波及的就是奥地利帝国,将其变成了一所‘各民族的监狱’。并不是政府体系变得更具有压迫性,而是它的合法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因为监狱不仅可以是物理建筑还可以是一种心理状态。十八世纪的时候谁也不会仅仅因为哈布斯堡皇帝代表了一个德意志人统治的王朝就认为他是个‘外国人’。而到了十九世纪这却成了一条常理,且防备情绪造成了适应困难,所以奥地利的政策注定越来越僵硬。奥地利没有变,但历史却开始抛弃它。”那么,是否有一个根本的原因立于以上各种原因之上,给我们一个更深刻、更明确的指引呢?


二、海权、陆权与西方的大国兴衰


        本文认为,大国兴衰的根本原因是海权和陆权的掌控和其复杂的转换,而不是说海权国家就是纯粹的海权国家,陆权国家就是纯粹的陆权国家,甚至进而把海权国家视为海洋文明,蓝色文明,陆权国家视为大陆文明,黄色文明,从而把变动不居的海权陆权关系僵化为蓝色黄色文明,使复杂的动态的大国兴衰的活剧变成为提线的木偶剧,并以此得出结论:海洋文明一定可以战胜大陆文明,黄色文明。


        应该承认,从人类历史上的大国兴衰来看,那些最终获得霸权的,并不仅仅是海权国家,而是有海权国家,也有陆权国家的,甚至获胜的大多也不是单纯的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而是同时获得陆权和海权的国家。而若不能兼备,则获胜的国家就没有一定之规,有时是海权国家获胜,有时是陆权国家获胜,这要看具体的力量组合和国内国外的形势。


        古代西方的几次著名战争是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比如希腊和波斯的战争,当时波斯是一个陆权为主的国家,希腊是一个海权为主的国家,战争的结果是互有胜负。最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统一了希腊,使马其顿帝国成长为一个海权和陆权兼备的国家,就打败了以陆权为主的波斯帝国。


        又比如,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迦太基是一个海权为主的国家,罗马则是一个陆权为主,但兼备海权的国家,结果,开始的时候,罗马因为海权的弱势,先后三次在海上败于迦太基,直到第四次海战,屡败屡战的罗马海军终于打败了迦太基的海军,迦太基从此处于劣势的状态。尽管后来迦太基也发展陆权,占领西班牙做陆上的基地,并诞生了一个不世出的伟大统帅汉尼拔,一度在堪尼之战中大获全胜,歼灭罗马大军8万人,使罗马几乎陷落,但由于罗马陆权的强大,虽然主力军团被歼,仍能顽强地复原其陆上军团,保持住了罗马的威严。而同时,汉尼拔作为陆战的伟大统帅,他并没有可与罗马抗衡的海军,罗马遂利用海权的优势,强行隔断了汉尼拔和其西班牙根据地的联系,使汉尼拔疲于奔命,最终战胜了汉尼拔和迦太基。


        再说近代的西方,近代以来,西班牙是第一个获得超级大国地位的国家,在和他的第一个对手葡萄牙竞争中,西班牙的获胜首先在于西班牙是陆权和海权兼备的国家,而葡萄牙的陆权则远远不及西班牙,故尽管葡萄牙一度几乎可以和西班牙以教皇线平分海洋,但最终还是被西班牙一度吞并,更别说仅仅是击败了。


        西班牙的强劲对手英国,一般说来是一个海权国家,但由于英国所在的英伦三岛相对于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半岛,在体量上双方是差不多的,故在双方的较量中,西班牙固然是陆权海权兼备的国家,但英国也变相是陆权海权兼备的国家,而且与西班牙相比,英国的海权处于更有利的态势,因为英国是岛国,不会遇到西班牙那样陆上的强大对手的威胁,所以,英国在14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进攻后,虽不能立即取代西班牙的霸主地位,但西班牙已然对英国无能为力了,而英国则可以左右逢缘,纵横捭阖,利用西班牙在陆上和法国、荷兰的争斗,最终联合荷兰战胜了西班牙帝国,成为了西方世界的霸主。


        成为西方世界的霸主后,英国顺理成章地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又成为了当时世界的霸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东方早已衰落,没有可以与之争衡的力量。对英国霸主地位发起挑战的还是西方的大国。第一次有力的挑战来之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帝国是一个以陆权为主的国家,虽然拿破仑在最强盛时期几乎占领了全部欧洲,发布了大陆封锁令,一度使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如芒刺在背,但仍然抵不过英国的海权陆权兼备的组合(因为这个时候英国靠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已经使自己的陆权发展到可以和占领整个欧洲的拿破仑帝国抗衡的程度了)。拿破仑帝国当然也企图发展海权,使自己的帝国成为海权陆权兼备的帝国,但极不成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拿破仑的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拿破仑失去了战胜英国的可能性。之后,拿破仑企图进一步控制欧洲,为此又发动了对俄国的战争,结果也失败了。拿破仑对俄战争,虽然是两个以陆权为主的国家的战争,拿破仑有取胜的可能,但俄国此时由于得到英国的大力支持,使其和俄国战争的性质就不仅仅是两个陆权国家的竞争和战争了,而是带有了海权战争的性质了。


        英国面对的另外一次来自欧洲大陆的强劲挑战是德意志帝国发起的。德意志帝国是典型的陆权国家,虽然德皇威廉二世也大力发展海军,但并未能成功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一战中,英德海军的尼德兰大海战虽然德国海军也取得了击沉英国海军军舰数目超过英海军击沉己方军舰数目的战术胜利,但在战略上还是失败了,没能打破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最终还是败在了大英帝国的海权、陆权兼备的优势下。


        德国第二次挑战英国霸权失败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德国没能成功获得海权。德国二战时虽然潜艇很厉害,实行狼群战术,击沉了大量的英国运输船,但德国的水面舰艇甚至还不如一战时,极为孱弱。此外,英国成功引入了当时世界上另一个海权陆权兼备的国家——美国的支持,这就使德国的潜艇战最终因达不到封锁死英国的战略目的而失败。


        而成功取代英国的国家是和英国一样兼具海权和陆权的美国。而且,美国国土940万平方公里以上,又有门罗宣言下控制的南美大陆,在陆权上远远胜过本土只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英国。英国的殖民地虽然庞大,但美国对大英帝国来了个釜底抽薪,强迫英国与其共同发布大西洋宪章,开启了殖民地独立的广大空间和可能性,大英帝国的陆权面临分崩离析之势。而在海权上,美国早在二战前的华盛顿会议上就取得了和英国海军并驾齐驱的实力,二战中,又在和德国、日本的海战中大力发展,海军实力更是凌驾于大英帝国,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海洋霸主。


三、海权、陆权与东方和世界的大国兴衰


        在东方,古代的中国是当时东方世界的霸主,以朝贡体系维持着东亚的大陆和海洋秩序,中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因为中国是那时的东方世界唯一一个海权、陆权都兼备的国家,并且优势非常明显,在周边找不到可以抗衡的国家和势力。从陆权来说,当时中国周边面对的有军事实力的都是草原民族,但草原民族虽然军事上很有实力,但文化上毕竟远远落后于中国,故其命运或者像匈奴、鲜卑那样被中国的中原王朝击败远遁或内附融合,或者如蒙古、后金那样虽然击败了中原王朝,但最终还是被中原的先进文化吸收、同化并融合。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个草原-中原-海洋的多元复合体,社会结构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多元的作用方式,但不会改变多元本身”。


        从海权上来说,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并不重视海权的建设和维护,但中国毕竟有着两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自然具备海洋民族的某些天性和素质,海军的力量比起周边的国家还是很强大的,元世祖忽必烈曾远征日本,郑和下西洋更是浩浩荡荡,国威远播。周边唯一一个稍有实力的海权国家日本,由于绝对体量远远小于中国,故无论在海上,还是在陆上都不是中国的对手。直到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发展了新的资本主义经济之后,其海权才凌驾于中国之上,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当时号称东亚第一强大的海军的中国的北洋舰队。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其陆军也取得了针对当时中国的优势,从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是以其海权和陆权兼备的优势击败当时的中国的。不过,毕竟中国的体量如此之大,日本的优势是暂时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海权和陆权兼备的特性是远胜过日本的,一旦中国超越日本的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更先进的体制并同样完成工业化后,日本就会又恢复到几千年来它和中国素来的相对位置。日本的唯一机会是趁着中国最虚弱时肢解掉中国,使中国永远无法恢复其对日本的海权和陆权兼备的优势。但对于日本来说,这个机会稍纵即逝,日本由于野心太大,二战时又发动太平洋战争,和世界上最强最大的海陆权兼备的美国开战,失败的命运就注定了。而中国,在渡过了其历史上最危险的一段险滩后,至今已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其海权和陆权的兼备性和强大力早已远远超于日本,而且直逼世界霸主美国。未来,由于中国位处欧亚大陆,其陆权的潜力无疑胜过美国,其海权虽不如美国的天然优势更大,但由于其陆权的优势明显,重现当年罗马和迦太基的故事也并非不可能。因为在海陆兼备的国家竞争时,更强大的陆权会提供更持久和更韧性的力量,支持其海权可以承受暂时的失败,最终走向成功,就像罗马在和迦太基的战争中,先后三次海战尽皆失利,但每次,罗马都能靠着自己陆权的优势重建海军,最终取得胜利。


        当然,美国和迦太基不同,美国的陆权也是极为强有力的,再加上其盟友体系的完备,更增加了其陆权的深厚力量,只不过美国的弱点在于,其盟友体系是变动不居的,就像当年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一样,不可能永久保持,毕竟国家间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久的利益。因此,若从大国兴衰的长远广大视角看,并不能把这个力量完全计算在内。若仅仅从自己国家的力量计算,中国应该还是占据优势的。因为虽然中美双方的陆地国土差距不大,但陆权并不仅仅是土地的多少,还包括人民的广众,中国以13亿以上的人口数量是远胜过美国的3.5亿人口的;此外还要看领土所处的位置,欧亚大陆无疑是地球的核心,当年麦金德把欧亚大陆加上毗邻的非洲比喻为世界岛,说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1919年他把他的思想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他还认为,“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或者德国征服俄国,那么就奠定了征服世界舞台的基础。英国和美国的作用就是保持争夺大陆心脏地带强国的平衡。”


        美国相对于欧亚大陆,就是边缘地区,长远来看,从地缘政治战略上来看是比不过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的。那么,为什么美国目前领先了呢?这是因为世界岛也好,欧亚大陆也好被各种政治力量分割,不能发挥整体性的力量,也就是其陆权处于沉睡状态;另外是英美两国历史上对中心地带力量的平衡和控制。而随着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欧亚大陆的陆权终究会爆发出来的,届时,处于这个大陆上的各个国家都会受益,而受益最大的无疑是在世界岛上处于位置最好的中国(因为中国虽处于东亚,但通过一带一路可以很方便地与世界岛的核心地带联络,甚至最终控制它)。当然,欧洲也不错,但欧洲毕竟还没能统一为一个国家,其收益程度会打一些折扣。


        不过,这是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趋势来分析是如此,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还是不容忽视的,在海权陆权这个视角之下,还有多种因素影响着海权、陆权的获得和转化。特别是近些年来,太空的探索越来越重要,使太空权日益进入人类霸权兴衰的视角,不过,目前来看,这个视角还属于未来学的领域,还没有出现在人类历史的视野中。至于制空权,尽管有杜黑的名著《制空权》的强调,但本文认为目前还不能和海权陆权并列,还是分属海权或陆权之下的要素,因此,海权和陆权的复杂博弈和转换无疑还是今天这个世界决定霸权归属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