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著用英文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大力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充分展现了中国民生发展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以说,这是一部向世界展现中国民生发展成就的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014年12月,唐任伍教授等精心打造的扛鼎之作“Avoiding‘Traps ofMinsheng Development’ in the Changing World ——The China Well-being (Minsheng)Development Report 2012”,由美国Homa & Sekey Books 出版。该著用英文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大力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充分展现了中国民生发展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以说,这是一部向世界展现中国民生发展成就的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成果自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一些研究中国民生问题的学者,要么通过邮件和通讯方式与作者进行交流联系,要么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引用作者的观点作为支撑。
以全球视野观察中国的民生发展
“民生”(Minsheng)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原意为老百姓的生存生计。国外大多称“民生”为社会福利或社会保险。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也很少使用“民生”一词。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不少思想家都在探索民生,形成了丰富的民生哲学思想。100多年前,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更是提出了“民生主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民生,将“保障与改善民生”列入执政党与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将发展民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关键和目标,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出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生发展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思想,而是一种发展理念。基于此,该著在关注中国民生发展的基础上,以一种全球视野来审视全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下列新的观点和见解。
第一,在吸收当代发展理念中人类发展的普适价值、继承与汲取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中的民生史观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观、联合国人类发展以及近年来流行的幸福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民生”是指实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有关的需求,既包含人们追求的生存条件,又包含人们追求的生活质量,在宏观上分为保障、改善和发展三个层面,在内涵上包括基本生活需求、尊严和关怀等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二,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民生发展指数(MinshengDevelopment Index,MDI)。该著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发展观作为工具,吸收人类发展指数、幸福指数等相关人类发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由6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民生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对接,对全球人类中亟待关注的民生问题,如就业、贫困、收入差距、战争、灾害等进行剖析,对中国民生发展进行量化研究,力图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民生发展的了解。
第三,提出了变革世界存在着三大“民生陷阱”的观点。100多年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或多或少的汲取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民主”、“自由”、“人权”观念,并以这些观念为武器,摆脱封建文化独裁的统治。但是,这种移植的“民主观”、“民生观”往往与本国的国情存在差异,照搬照抄、完全复制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遭遇“民生缺失陷阱”。民主形式并没有赋予这些国家革新的制度,而国民却深受其害,民生问题愈加沉重。尤其是在全球化驱使下,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另一方面,西方的民主发展模式自身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不论是奉行福利主义的欧洲国家、还是金融资本主义主宰的美国,债务危机不断,贫富分化加剧,一定程度陷入了“民生陷阱”。因此,立足发展的多元化视角,探寻有别于西方民生发展模式的中国民生发展经验、发展道路正当其时。基于此,该著针对从欧洲债务危机到“占领华尔街”、从“阿拉伯之春”到“非洲之角”、从日本核泄露到欧洲极寒等变革世界中凸显出来的民生问题,提出了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问题不仅仅是金融问题、经济问题,而是在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背景下,没有正确处理好民生问题酿出的苦酒。这三大“民生陷阱”包括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特点的“高福利危机”,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特点的“两极分化陷阱”,以“阿拉伯之春”为特点的“民生缺失陷阱”。
第四,运用开发的“民生发展指数”,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民生发展进行了测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发展民生的建议。
该著的创新和学术贡献
该著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一是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全球诸多民生发展范本的比较分析,尤其是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的研制方法,不再将“民生”(Min-sheng)一词作为一个狭隘的中国元素,而是从民生发展的全球语境出发,将中国民生发展作为全人类发展中的一种发展观,由此构建的“民生发展指数”。二是无量纲化处理法。该著对采集的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采取阀值法的计算公式,将大量数据进行转换, 其中xmax为最大样本值,xmin为最小样本值,x1为原始值,然后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中的线性加权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民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多维定量观测。
该著构建了“民生发展指数”,不再将“民生”(Min-sheng)一词作为一个狭隘的中国元素,而是将其作为全人类发展中的一种发展观,提出了民生发展的全球语境,构建了“民生发展指数”,对民生发展进行多维定量观测,有助于与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接轨,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民生发展的进展与质量。
该著提出了“变革世界中的三大民生陷阱”的观点。一是高福利陷阱。一些政客为了获得选票,不顾国家实情,盲目向选民许诺,实施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政府大包大揽福利计划。由于福利的刚性化,最终造成政府不堪重负,形成债务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希腊等国家破产等,就是这一“陷阱”的最好注脚。二是两极分化陷阱。一些国家一些人失业、贫困,连最基本的民生都难以得到保障;而另一些则富可敌国。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当大部分人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民生艰难时,华尔街的那些金融巨头们却仍然享受着高工资、高福利。三是民生缺失陷阱。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仍然度日艰难,大量的人口失业没有工作,有些甚至连生理需求都难以保障。西亚、中东等一些国家发生的“阿拉伯之春”,导致人民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垮台,国家易帜。
该著为中央政府改善民生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认为中国正处在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过渡时期,改善和发展民生是政府的中心工作。总起来说,中国的民生发展水平还较低,因此,中央政府一定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实施精准扶贫,适时改善民生,民生发展一定要与经济发展同步;但是,中国的民生改善和发展一定不要不切实际的搞超前民生,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高福利的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现在需要做到的是要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基础民生。
该著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该著中文版发表时,曾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多家主流媒体进行过报道和介绍,李克强同志曾对该著的一些观点和见解给予批示,后获得国家外译工程资助,英文版在美国Homa&Sekey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民生发展成就和中国学者关于民生方面的一些见解和观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该著在学术上的影响主要有:一是三大“民生陷阱”的提出,包括“高福利陷阱”、“两极分化陷阱”、“民生缺失陷阱”,作为该著的核心范畴和概念,为该著第一次提出,且进行了界定和论证,以后被广泛采用。二是建立了“民生发展指数”,构筑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并用其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民生发展状况进行监测,获得社会广泛认可。该著英文版出版以后,作者又以英文连续发表了The efficiency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s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0:measurement and analysis(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2014)、China'sUrbanization and Resulting Improvement of People'sWell-Being(China Economist,2014-03,P54-60)等多篇文章加以介绍,并获得了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管理学一等奖。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