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研究资源库》序言
本书是用现代意识重铸中外文化中的“绿色观念”,书中既有古代中外圣贤克勤克俭的清纯生态生活的多角度思考,也有现代东西方学人关于环保低碳的睿智见解。这既是一部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工具书,又堪称一部精思荟萃、高论迭出的学术宝典。我想,读者从中不难倾听到千百年来人类文明中最动人的生态话语。
鲁枢元教授的专业是文艺学,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在生态文艺、生态文化诸领域有许多开拓性成果。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以及精神生态问题,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算是最早涉及这一领域的先觉者。
2000年,鲁教授在“生态”与“文艺”的交叉点上,推出了他的《生态文艺学》。书中从生态学的视野诗意地表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感悟:文学艺术既根植于大地,又仰望着天空,它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圆满、充盈的生命形式,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文学艺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楷模。
2006年,鲁教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演替》的研究。经过六年之久的艰苦探讨,他找到了一个能够在“人与自然”、“文学与自然”这两个问题上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案例,那就是诗人陶渊明“物我相宜”的生存方式。《陶渊明的幽灵》作为项目优秀成果出版之后,荣获中国文学界最高奖项“鲁迅文学奖”,随后被译成英文,并在享有盛誉的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并向全球发行,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鲁枢元长达近30年研究探讨,坚持把“人与自然”这一问题视为人类社会的“元问题”,并渐渐从文学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已经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更值得赞扬的是,鲁教授在忙于生态文艺学教学、科研的同时,还积极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教育宣传的事业之中,并一直关注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是1971年针对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六届大会上发起的一项政府间的科学计划,该计划旨在为改善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该计划所创建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一个由各国生物圈保护区组成的网络平台。它鼓励通过参与式对话和经验交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尊重各种文化价值观、提升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目前已有122个国家共686个保护区经申报评审通过,加入了这一网络。其中我国有34个成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于1993年建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现在已有177个保护区成员。
我们在中国实施该计划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有鉴于此,2012年以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便邀请鲁教授参与多项调研与考察活动。如江西井冈山、贵州梵净山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科学与文化综合田野考察活动。鲁教授还充分发挥其专业所长,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生态科普期刊《人与生物圈》撰写了多篇专题文章,呈现出他对自然与人文、科技与社会、生态与心态、传统与现代诸多发人深省的思考与见解。在第六届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组建过程中,鲁枢元被推荐为专家委员,成为历届委员会中第一个文学界委员。当时我还为他颁发了聘书,从此,鲁教授便以“自己人”的身份,率领他的团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事业中来。
2016年,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指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任务是确保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和精神的可持续性发展;保护并发展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了解,发展和整合包括科学在内的各种知识;增进管理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全球能力;促进环境教育,推行具有环境、经济、社会、精神、文化和政治意义的传播战略,以此建设与生物圈和谐共处的繁荣社会,确保生态系统造福于人类。这与我国政府近年来强调的加强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的理政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在这一宏观时代背景下,鲁教授凭其数十年的学术积累,以其敏感的学术知觉,组织起身边的青年科研人员,历时多年编纂完成了百余万字的《生态文化资源库——人类纪的精神宝典》。编者在其主导思想上不仅视生态学为一门系统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把它视为一种观念,一种新时代的世界观。本书广泛涉及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史学、生态文艺学、生态宗教学、生态语言学、传媒生态学以及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教育诸多领域,编者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学术之林中萃集了500余位学者的近3000余则生态言论,既尊重大师的至理名言独立学说,又关注常人的非常之论,以确保本书的权威性、经典性和使用价值、普及价值。
西方社会由于现代化起步早、发展快、程度高,因此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早,阐述相对也比较深刻。该书收录了诸如伊壁鸠鲁、马克思、恩格斯、甘地、斯宾诺莎、怀特海、史怀泽、爱因斯坦、德日进、利奥波德、舍勒、荣格、西美尔、海德格尔、马尔库塞、汤因比、贝塔朗菲、海森堡、贝切伊、蕾切尔·卡逊、康芒纳、罗尔斯顿、洛夫洛克、马古利斯等大师级的精辟言论。中国因为拥有漫长的、持续的农业社会,因而在其传统文化中充盈着许多宝贵的生态精神,不但呈现在《周易》《礼记》《诗经》《论语》《老子》《庄子》这些典籍以及古代文化名人的子集中,即便在现代中国,诸如杜亚泉、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沈从文、宗白华、方东美、汤用彤、牟宗三、梁从诫、杜维明也有许多倡导天人和谐、维护地球生态的言论,该书也择其精要收录进来。
总而观之,本书是用现代意识重铸中外文化中的“绿色观念”,书中既有古代中外圣贤克勤克俭的清纯生态生活的多角度思考,也有现代东西方学人关于环保低碳的睿智见解。这既是一部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工具书,又堪称一部精思荟萃、高论迭出的学术宝典。我想,读者从中不难倾听到千百年来人类文明中最动人的生态话语。
编纂这样一部大 型生态文化研究参考资料,在国内具有开创性。此书即将出版面世之际,我期待鲁元枢教授领衔编纂的这部力作,能够得到“人与生物圈”内外更多读者的关注,以其持续的跨界影响力彰显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将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学术影响。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