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时报0986期     2021年05月23日
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问题

来源:美中时报 版次:美中时报0986期 作者:梅宗宝 时间:2021年05月23日

—— 鲁枢元在河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作为即将上任的河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所所长,我深深感谢诸位的光临,深深感谢!


        1963年,也就是58年前,我在这座庄严典雅、历史悠久的校园里的一间阶梯教室里,参加当年的高考,写下一篇“当国际歌唱起的时候”的命题作文,随后便成了这所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


        半个多世纪里,我先后走出河南,漂泊海南、江南,到了晚年,母校又将我聘任回来,周而复始,落叶归根,心中充满感激之情!


        我有些相信命运。30年前在中国,生态问题并不像现在这么受到普遍关注,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将我引导到关注地球生态的学术领域中来。


        1995年,在海南大学组建精神生态研究所;


        2002年,在苏州大学组建生态批评研究中心:


        2015年,在黄河科技学院组建生态文化研究中心;


        2021年,河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所成立。


        我这一辈子尽遇到好人:王文金先生是我的老师,后来做河南大学校长,对我的妻儿老小多有照顾。其实他还是一位诗人,曾经在他的诗作里表扬、鼓励过我。当我65岁在苏州大学面临退休时,山东大学的老校长曾繁仁先生将我聘任到他们的文艺美学国家基地;当我70岁即将退休时,胡大白先生将我聘任到黄河科技学院,为我营造了一个独立、自由的治学空间,使我拥有了“发挥余热”的可能;如今,在我迟暮之年,母校河南大学又聘我为讲座讲授,并组建了生态文化研究所。这些深情厚谊,给了我晚年的许多幸福感!


        我一生别无长物,仅以读书写字为毕生志业。


        我的研究领域开始是文学艺术理论与批评,近年来转向文化领域。


        因为在我看来,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问题。下边,我将自己近年来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归结为五个方面,向诸位做一简单汇报:


        第一点:人与自然的问题是一个“元问题”,即最根本、最普遍、最重要的问题。可惜,人类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犯下严重错误,没有善待养育了自己的大自然。这个问题至今仍然看不到妥善解决的路径,人类在社会飞速发展,但人类同时却又遭遇人种退化的危险。如同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所说:从人退回动物,甚至蜕变成怪物。好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寻找出路,当下中国以及世界各国都在高度关注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点:《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生态学的核心理念是整体性、有机性、天地万物之间互生共存的普遍联系。为了解说这一核心理念,我将地球生态系统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造成当下生态危机、环境灾难的不是别的而正是人类自己,是人类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观念出现了偏差。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反思当代人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价值选择、审美偏爱。我把它称作“生态时代的文化反思”,这也是我去年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


        第三点:现代人选择的实用主义的、功利主义的、消费主义的、利己主义的生存理念正在狂热地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珍贵资源,而在狂热物质消费的同时,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却在急剧沉沦,这等于一个人胡吃海喝却落下了一身病患,实在不划算。我想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人世间应当存在一种“低物质损耗的高品位生活”。与西方当前主张的“最简生活”不同,这是纯粹中国特色的,即:中国人要的不仅是简便舒适,还要有“人生境界”:“优雅”、“宁静”、“旷远”、“散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第四点:我在我们河南大学当年学习的专业是“中国文学与语言”,生态文化研究依然包含有文学和语言。文学方面有生态文学、生态批评、自然写作;语言方面,近年来我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生态时代的学术是否应该有与工业时代不同的话语形态,我把它叫做“绿色话语形态”。与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那种“概念形而上”的思辨话语形态不同,这是带有言语者个人性情与风格的话语,一种蕴含理性的叙事、一种不排斥直觉的论说,一种不受固有逻辑约束的倾诉,这有些有点像我们古代哲人老子、庄子与史学家司马迁的文风,据说开创了新时代的爱因斯坦与量子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都很倾心于这类话语。


        第五点:生态观念的普及,还是要从教育做起。我不知道我们河大文学院还有没有师范教育属性。我当年在这里上学时还是叫做开封师院,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感觉这个工作很好。生态教育同时也是世界观的教育、道德规范的教育,人性的教育、人格教育。然而我们的教育生态并不理想,存在问题很多,要真正改变地球生态的恶劣状况,就必须造就一代富有生态情怀、生态精神的人。前一阶段,在文学院书记、院长以及各位同仁的帮助下,已经组建了一支由本科生、研究生参加进来的科研骨干队伍,我们希望能够不断取得进展。


        2015年5月29日,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时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的关爱和先生光临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当时他就曾提出:河南大学愿与黄河科技学院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年过去了,爱和先生的这一意愿终于落到实处。


        今天,胡大白先生亲临河南大学见证这一时刻,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件事情办好!


        也祈望省会郑州与古都开封莅会的教育界、新闻传媒界、文化艺术界的亲朋好友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支持我们的工作!谢谢、谢谢!



        鲁枢元简介


        鲁枢元教授现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文学批评、文艺心理学、生态文艺学等研究领域卓有建树。长期研究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致力于生态文化建设,是我国生态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空间》《陶渊明的幽灵》等专著,对我国的生态文化研究具有较强的引领性,在国际上也产生一定影响。其中,《生态文艺学》获2002年度国家图书奖、《陶渊明的幽灵》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8年荣获世界生态文化领域享有盛誉的“柯布共同福祉奖”。


        相关链接:


        鲁枢元出任河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所所长


        一部精思荟萃的学术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