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时报0934期     2018年01月25日
“垂钓散文”:万伯翱开创中国散文创作新领域

来源:美中时报 版次:美中时报0934期 作者:刘仝保 时间:2018年01月25日

        伯翱先生七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六十多年的钓鱼技巧,五十多年的文学创作历程,笔者用十年的交往试着去读懂这样的一位非凡长者,确实有些不易,但就从一个“钓鱼”的侧面说上三言两语,还算靠谱。“伯翱先生爱鱼、钓鱼、写鱼、悟鱼,最终乐于鱼。做人,他欣赏东汉严子陵钓鱼的为人风格;写作,他向往海明威笔下的那种海钓境界。实属可爱!可敬!


万伯翱近照


2012年9月7日,红色散文作家万伯翱文学创作五十年暨《六十春秋》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图为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与万伯翱在会前亲切交流。



垂钓归来的万伯翱


万伯翱出席2014年全国海钓锦标赛并一展钓技


早年,万伯翱在日本参加钓鱼大赛


笔者与万伯翱合影


        著名作家苏叔阳说:“万伯翱开‘钓鱼散文’之先河”


        万伯翱,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钓鱼》杂志名誉主编。他喜爱钓鱼,研究钓鱼运动,最终不知不觉地开创了“垂钓文学”。


        笔者与先生算是忘年交,十多年来最爱听的就是他分享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和那些将帅们的钓鱼故事,欣赏他的垂钓散文,既折服于伟人们垂钓的思考又感动于先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每每有作品问世,笔者总会在第一时间拜读,甚有交流,也就有了我写先生的文章《花甲伯翱笔下常青——写给万伯翱的五十春秋》、《老道有童心——写给万伯翱的六十春秋》、《让未成年服刑人员走向新生——红色作家万伯翱的另一种社会责任》、《给予我人生成长中最基础的教育——万里长子万伯翱追忆邓小平夫人卓琳》等。其中,《花甲伯翱笔下常青》一文作为先生散文作品集《红墙内外》的附录。


        说万伯翱开创垂钓散文先河,并不言过。我认为理由有三,第一,他最早提出“垂钓散文”概念,开掘了中国散文创作的新领域,继承了散文思考生活的多样性,更有对钓鱼运动的哲学思考,产生着文学的社会贡献;第二,他从“钓”的独特角度着墨,向外界展示伟人的情感及精神,从而使读者感受到领袖、名家及渔人的风范,又以“鱼”为媒,让读者领略到中国渔文化的深刻内涵,继而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人道鱼性,浑然一体,可谓独树一帜;第三,他创作的垂钓散文作品有三十多万字,人民体育出版社曾专门出版发行《元戎百姓共垂竿》,且重印多版,此书成为他垂钓散文的标新之作、成名之作。此后并有垂钓散文被拍摄成电视片,成为我国第一部以元帅钓鱼为题材的电视艺术片,引领了中国垂钓文学集群式与衍生式的发展。准确地说,万伯翱开创的是“垂钓文学”,不单单是“垂钓散文”。


        值此,先生散文集《七十春秋》付梓之际,有些触情生情,趁热写下小文以示祝贺!从四个层面,用八句话,24个字解读万伯翱的垂钓文学——“懂垂钓,善研究”、“爱文学,有思想”、“写钓鱼,开先河”、“愿担当,有抱负”。


        懂垂钓,善研究


        钓鱼是一种户外运动,老少皆宜。古往今来,无数钓鱼爱好者陶醉于这项活动之中,他们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走向河边、湖畔、大海,去感触那些生活情趣……有人说,姜太公钓鱼,是政治;庄子钓鱼,是自由;现代人钓鱼,是运动。74岁的万伯翱说,钓鱼是学问。


        钓龄仅比自己年龄小八年的万伯翱是钓鱼圈中公认的钓鱼名手。他曾经说过,“钓鱼是一个人静静享受等待乐趣的一个过程,也是与人一起分享收获幸福的过程。”


        万伯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钓鱼了。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生中抛出的第一竿是在8岁那年,居然也能从一座废弃砖窑的水窟里钓上了几条小鱼,而钓竿是用蚊帐竹做的,鱼饵是蚯蚓,鱼漂只花了三分钱。之后,10年知青磨炼,20余载部队锻打,尽管没能再握钓竿,但钓技却未遗忘。调到国家体委工作后,他大展身手,海内外诸多著名的钓鱼水域都曾留下战绩,像国内的青岛、大连、北戴河、香港、澳门等地,还时常受邀去了希腊、智利、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参加比赛。也因此,早些年万伯翱就当选中国钓鱼运动协会副会长。


        几十年的垂钓让万伯翱对钓鱼运动有了哲学观的思考。钓鱼的乐趣不仅仅在于寄情山水,也不仅仅在于和鱼儿相遇时刹那间的惊喜。他多次向外界表达,自己向往海明威笔下的海钓的那种境界,从《老人与海》中体悟到人与大海搏斗的豪情。他曾回忆第一次在东京冲绳的海钓,“到了海里,人才会感觉自己的渺小。随着身后远处海岸线上的房屋和树木渐渐消逝,面前的大海无边无际,只觉得这小舟如同一片树叶在汪洋大海上飘浮向前。人如同蚂蚁一样弱小可怜,感觉随时都能被大海吞没。”首次海钓就收获了4公斤重的金枪鱼。他说,“海钓很辛苦,但是正因为挑战性大,因此带给人的成就感也更多。”


        万伯翱钓鱼哲学的思考源于自己对钓鱼运动的研究。“钓鱼很讲究技巧,一般来说,钓法、钓点、天气是决定钓鱼收获的三大因素。掌握技巧很重要,鱼儿咬着钩儿才是刚刚开始,还要有耐心遛鱼,有时为了把鱼钓上岸,需要来来回回遛鱼几个小时,直到它筋疲力尽为止。”他对钓鱼有系统性的研究。单就钓法,就总结出“台钓法”、“横八字遛鱼法”“以防转攻法”等等,行家派头实足!


        “我国古代有两个人钓鱼最有名,首提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这是在钓功名。还有一个是汉代隐士严子陵,光武帝刘秀打了天下后,力邀子陵出山,子陵宁愿垂钓富春江也不愿出来为官——他这是在躲功名。后来,范仲淹在子陵钓鱼的地方,曾经赋诗一首‘君为功名隐,我为功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我觉得子陵先生代表的是钓鱼的最高境界。”万伯翱更欣赏子陵的为人风格。


        爱文学,有思想


        我国古代学者倾向于把历史叫做“春秋”,也代指一个时间节点。而万伯翱每隔几年就出版一部散文集,都以“春秋”为名,相继出版了三十、四十、五十春秋、六十春秋。此时又出版了《七十春秋》。


        万伯翱与文学邂逅即将六十年,这一切要归于1961年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第一篇“豆腐块”。那时,正读高一的万伯翱因患眼疾去看病,却忘了带钱,情急之时一位医生伸出援助帮他解了围。次日,他专门去医院送还药费。因此,有感而发,便写了一篇《在急诊中感到温暖》投给《北京晚报》。几天后,文章竟然被刊登了。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年轻的他从此迷上了文学。


        几十年如一日,万伯翱一直在勤奋地写、用心地写、创新地写。步入古稀之年,笔下依然常青。


        文学创作是万伯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只要闲下来就会思考着去创作。一次出访美国,长达十多个小时的飞行让他完成了《又读“老人与海”》一文。“飞行中把生命交给了上帝,难得的清静,这是创作的绝佳时间。”几十年中,他养成了习惯,晚上构思、翻阅资料、消化素材,早上起床着手写作,上下午的工作正常进行,午休后或闲暇随时随地拿着初稿反复斟酌,修修改改。


        万伯翱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把传记和散文两类体裁结合到了一种极致,既有传记写作遵循真实性原则,又不乏散文取材的宽泛自由与语言的优美,倍感“真”与“实”。


        每次读先生的作品,总会感动于文章中散发的那种“人情味”,这是万伯翱创作的底线和一贯的追求。他丝毫不会因为写的是国家领导人,就用那种盛气凌人和高高在上的说教。一件件往事,一个个生活的片断,他都如行云流水,几乎是信手拈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先生在调动素材上,善于在宏观中放大微观,同时,又从微观中映射宏观的思想和人物形象。几年前,《亮剑》热播,先生根据回忆创作了散文作品《硝烟散尽见英雄——《亮剑》原型王近山将军系列》。


        初次读来,留下的印象是王近山将军在炮火连天拼死杀敌的传奇与苍茫大地上一个小知青一个老将军的友谊故事,使人得到大器人生、壮怀激烈、尘土云月的情感沐浴。再读时,又为作者的文思与结构令人拍案叫绝。万伯翱把两个时空融为一体,知青和下放干部天涯沦落状态,作为叙述将军在血雨腥风战争生涯的情感背景,娓娓道来,真切真挚,令人产生凭栏处潇潇雨歇的痛感、悲感、壮感。感动的同时感受到了先生对史料的尊重。他由于身处特殊的生活环境,掌握的史料无疑是最忠于现实的,这些第一手资料,经过作者的细化和文学化,然后跃然于纸上,增强了作品里人的思想、情感、性格和行为,给读者很强的阅读魅力。


        “我写将军,就是因为对他的音容笑貌太熟悉了,有感情,就能产生创作激情。文章不能感动作者,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我写完王近山时已是泪流满面。”万伯翱说。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万伯翱为人、做事,都极为平实、简朴、低调、纯善,体现着书生本色和平民情怀。从创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情怀和本色,这就是朴素而诚挚的爱。他亲切质朴的文章风格,有一种不事雕琢的洒脱之风和清明澄澈的宁静之美。同时,他对文学事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更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


        写钓鱼,开先河


“我写过许多散文,也得过不少全国的奖项。自己觉得,最愿意写,写得最畅快的还是垂钓散文,它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这是万伯翱在一次采访中的谈话。


        万伯翱说,垂钓散文之所以能“流”出来,自然是个人生活经验的使然。他从小生活在红墙的圈子里,听过不少有关开国元勋、将帅们的钓鱼趣闻。


        “在长征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当时朱德、贺龙草地上路过有水洼的地方就会钓鱼,当时钓鱼是为了解决生计、解决口粮。任弼时的孩子一直说:‘我就是吃朱老总钓的鱼活过来的’”万伯翱称,老一辈将帅元戎钓鱼不是单纯的喜欢,而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革命友谊。他最近还为《中华英才》专门写了“耿飚的步枪钓大鱼”,耿飚在饥寒交迫的战争岁月创举用步枪钓鱼,就是为了解决战士们的口粮。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总理的周恩来工作非常辛苦。当时贺龙钓了鱼,首先想到要送给周总理。”万伯翱说,“总理不会收别人送的礼,知道他性格的贺龙常在野塘里钓鱼,然后挑其中最大的给周恩来送过去,总理就会收下。这小小的钓鱼体现了他们之间伟大的友谊,这是在硝烟岁月中成长起来的友谊。”这成为万伯翱的第一篇钓鱼散文,取名《贺龙元帅龙潭湖擒大鲩送总理》,发在了1996年3月的《中国钓鱼》杂志上,随后《中国体育报》等报刊相继转载。继而一发不可息笔,从此,那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元帅、将军的钓鱼风采都从他的笔下问世,开国十大元帅,他写了6位。20多年来,他陆续发表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中多是垂钓散文。


        2004年,垂钓散文集《元戎百姓共垂竿》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大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多次再版,印数高达5万多册,此书成为他垂钓散文的标新之作、成名之作。同时,他写贺龙元帅钓鱼的散文,还被北影厂拍摄成电视片《贺帅钓鱼》,受到元帅夫人及战将们的高度赞扬,在央视播映后成了我国第一部以元帅钓鱼为题材的电视艺术片。


        有报道曾这样说,万伯翱钓鱼“钓”上了垂钓散文。


        也许有人会觉得,万伯翱能写出这样独特的垂钓散文,和他特殊的身份有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的长子。以这样的身份,获得伟人、将帅、名人的信息,还不是易如反掌?但是,这仅仅说到了原因的一部分。


        的确,万伯翱曾经和许多开国将军如陈锡联、张爱萍、杨成武、王近山、傅崇碧等多次钓过鱼;也和著名艺术家王铁成,运动员邓亚萍、李大双、李小双等在钓场试过高下,写这些人钓鱼,确实得心应手。可是,写已经辞世的老一辈革命家,自己并没有亲身参与,难道仅仅凭几句道听途说,就能写出打动人的好文章?当然不可能。为了能够通过写钓鱼,写出他们的个性、品格和节操,万伯翱更是不辞辛劳。他一次次地采访伟人的夫人、秘书、警卫员;一次次地到他们垂钓过的钓场察看,了解周边的地形、地物,有时连一道弯、一棵树也不放过。他说:“没有深入的采访和现场踏勘,没有过硬的‘料’,我是不会下笔的。”可见,他的特殊身份只是基本条件,是特殊的眼光和特殊的努力,才成就了他钓鱼散文先行者的殊荣。


        海军大将肖劲光的儿子肖卓能在读完《钓鱼如海军对付潜艇一样——海军大将肖劲光与元帅们共垂纶轶事》激动地说:“伯翱把我父亲那时候思想和感情深处的东西写出来了。”万伯翱借助垂钓活动展示“大人物”多侧面的精神生活。其文笔质朴细腻而又生动有力,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一代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也解读了真正善钓者的洒脱、高雅,以及笔下人物陶冶性情的魅力和沟通官民关系的亲和力。又以大俗大雅、雅俗共赏的笔触唤起了人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缅怀。为官为民,上上下下在垂钓中获得的与鱼共舞、自得其乐。


        垂钓散文是万伯翱文学创作的独特坐标。他用独特的“垂钓散文”艺术地宣泄心灵深处的情感,从“钓”这个独特的角度着墨,向读者展示伟人的情感及精神,从而使读者感受到其风范;又以“鱼”为媒让读者领略到中国渔文化的深刻内涵,继而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人道鱼性,浑然一体,可谓独树一帜。


        “伟人、名人其实和我们也一样,同样有得大鱼时的狂喜和没有鱼时的沮丧,但他们的一些战略战术思想和人品,却也鲜明地体现在垂钓中。”于细微处见精神!或许这就是万伯翱钓鱼文学的核心思想,这是对钓鱼运动的哲学思考。


        为什么开创“垂钓文学”,万伯翱说,人类是从鱼类演变而来,生命来自海洋。人与鱼的关系深广、悠远,有种无法割舍的亲密,这就决定了垂钓散文的重要性,是永恒的创作题材。


        万伯翱的“垂钓散文”开掘了中国散文创作的一个新领域,尽管他自己说,只是文学百花园中一株小花小草而已,但这已对中国散文时代发展产生了巨大贡献,表现了散文思考生活的多样性。著名作家苏叔阳曾评价万伯翱在垂钓散文写作上的成就:“或许体育散文、钓鱼散文将来会流成一条江河,形成一条大道。溯源而上,会发现站在源头的,是一个朴实汉子——万伯翱。”


        如今,万伯翱在他开辟的“垂钓散文”路上踽踽独行,且越走越健、越走越美,是真正的那种“风景这边独好”。


        愿担当,有抱负


        纵观中国文坛,写散文的很多,写垂钓散文的极少;垂钓散文中,写一般垂钓者多,写大人物的,则是凤毛麟角。万伯翱开伟人垂钓散文之先河,让读者从另一个视角,看到叱咤风云的老一辈革命家与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写钓鱼,笔墨在钓鱼中,情韵在钓场外,难能可贵,这也正是他的作品广受关注的原因所在。万伯翱说,这是作家的一种社会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万伯翱所说的这种担当正是对十九大精神的一种高度响应。

万伯翱作为作家中的中共党员曾连续四次出席全国作代会。


        万伯翱的所有作品都彰显着时代的信仰之美与崇高之美。曾有人问万伯翱为什么要写《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他说,一个非常贫苦的艺人、一个女孩子,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努力,可谓达到了一个高峰,就是想让年轻人们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获得成功,刻苦、用心、努力仍然是最重要的成份。他的这种担当与责任不仅仅体现在创作中,钓鱼活动中亦是如此。他不止一次的讲,享受钓鱼带来乐趣的同时,更要注意环境保护。“要保护好水畔,提倡绿色钓鱼的理念,保护鱼苗资源和水资源,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子孙万代有鱼钓,才能让垂钓活动更好地持续发展。”他说。


        苏叔阳说:“用钓鱼来写人写事、写时代抒发情感,中国文学作品不多。万伯翱至少提供了一些可资研究的样板,我们在状写或者演出革命元戎的时候,就有了参考的文本......他以平民化的视角,展示了一幅幅真实的革命领导者们的画像和精神B超影像。”


        写作态度决定作家作品的质量。万伯翱在写作中,倾注了全部热情,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个字,还融合了历史上的故事和人民的语言,并自觉地挖掘其中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其中不乏是他本人通过对大量书籍的阅读,以及对诸多考古文献的研究成果。


        《中国钓鱼》是一本著名的杂志,万伯翱至今担任名誉主编,不但编写审看文章,还参与了杂志社举办的大型垂钓运动活动。笔者在杂志上经常能看到他的作品,2017年第2期刊发了《不施滴水写鱼虾——赏齐白石的钓鱼和虾蟹图》,随后有读者反应希望能看到白石老人垂钓图。得到反馈的万伯翱又继续广搜资料,逐一考证,创作了图文版的《齐白石钓鱼图拾遗》,白石老人的六幅与鱼有关的画作赫然出现在杂志上。而眼下,他正在为求证八大山人的“飞鱼图”而四处奔波,有朋友见他刚刚从新华书店买回的豪华版《八大山人画谱》,开玩笑说,“这本书远远超过了你的稿费。”


        万伯翱的写作态度,也与他丰富的阅历分不开。他下过乡、当过兵、做过总编、干过会长,是周恩来总理表扬的下乡知青。退休前曾先后担任北京武警总队九支队团政委、国家体委对外宣传出版处处长、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发展中心主任等,他的这些文学创作均属工作之余的产物。如今,出版的散文集达十多部,除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外,还创作过电影《三个少女和她的影子》、电视剧《少林将军许世友》和《侠女十三妹除暴》。他先后被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吸纳为会员,2007年当选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


        万伯翱是一位在体育与艺术、新闻和文学的结合上积极探索的作家,还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的慈善家。早年,他通过设立“爱心工程万伯翱助学基金”用拳拳爱心和人格魅力对出狱的贫困孩子进行救助,教育、感化了一大批少年犯。如今还担任着中国弱智人体协副主席,创办了北京爱心万里公益基金会,担任理事长。他说,基金会重点对文化艺术拯救项目进行资助,如挖掘恢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等流派剧目等京昆国粹艺术工作。


        万伯翱的人品与作品高度一致,情真意切,质朴平和。2012年和2013年,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先后为他举办过“红色散文作家万伯翱文学创作五十年暨《六十春秋》出版研讨会”、“周总理表扬万伯翱下乡50周年座谈会”。主办方认为,万伯翱特征鲜明的“红色散文”对当代青年和全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作者系新华社资深新闻策划、瞭望周刊社策划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