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时报0930期     2017年11月30日
东京湾区

来源:美中时报 版次:美中时报0930期 作者:Admin 时间:2017年11月30日

        从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就开始谋划依托东京湾构建东京首都圈,将东京和周边的几个县联合一起共同开发建设,实现无缝对接。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纵深80公里的东京大湾区将周边的城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城市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第一大都市圈。日本的东京湾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而缔造的湾区,成为人工规划湾区建设的典范。东京湾是一个面向太平洋的优良港湾,它分为东西两侧,东侧是千叶县的房总半岛,西侧是位于神奈川县的三浦半岛,而湾底就是东京的银座地区。通过两个半岛之间狭窄的浦贺水道与西邻的相模湾会合,东京湾与太平洋相连,面积约1320平方公里。依托东京湾发展起来的东京首都圈,包括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等“一都三县”,面积1万3562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5%。GDP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常住人口为3800万人。


        东京湾区发展的特点,首先是以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为前提的制造业合理布局。战后日本以出口产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实际上是建立在大进口基础之上的,即能源和原材料对海外的依赖。东京湾拥有六大港口,同时还有大量的产业专用码头。京浜、京叶两大工业地带以东京为中心,分别向环抱东京湾的两侧延伸。这种布局将工业地带与东京主要城区大体量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隔离。这两个战后兴起的工业地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出口实力最强的新型工业地带。其“新”在于彻底地临海和大规模地集聚,做到了高效率的大进大出,同时又与腹地东京的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紧密互动。日本的制造业立国、出口工业立国之所以得以成功,这是其布局上的秘诀。


        其次是能源配置上的效率。东京湾的两大工业地带上分布有众多依赖能源进口的火力发电厂和炼油厂等能源工业,给工业地带本身及其腹地的城市提供了稳定、廉价、多样化的能源。


        第三,东京湾的港口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从全球进口从粮食、水果到奢侈品的消费物资,供应东京大都市圈。在日本全国按金额计算的货物进口量中,东京湾占到了38.3%,今天,湾区内庞大的仓库群,支撑着东京大都市圈3800万人高质量的全球性消费。


        第四,湾区为城市拓展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性。东京湾海岸线的90%已被开发,形成了许多人工岛屿。其填海造地始于江户时代,战后更是实施了规模庞大的填海造地工程。迄今东京湾共填海造地252.9平方公里,这一大块填海地对东京湾周边城市发展的作用非常大,填出来的土地是日本政府可以支配的,被用于建设一些如工业项目、垃圾处理场、发电厂等需要与周边居民保持一定距离的大型基础设施,以及机场、港口等大型交通设施。后来迪斯尼乐园等很多大型娱乐设施也放在了填海地之上。再后来大型商业设施、会展中心、新CBD和高层临海住宅等新城区也在临海地区拔地而起。不过,东京湾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其在战后工业化前期,什么都往海里排,往天上排,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东京湾内大规模填海造地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其负面影响至今还存在。不过东京湾区对环境污染的刹车还算比较快,改得猛,很彻底,很见效,这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摘自《日本东京大湾区的开发建设概况》《东京湾启示录:世界性大湾区的成功秘诀》)